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速报 > 综合速递 > 正文

啼的读音

发布时间:2025-04-21 04:22:04编辑:霍中琳来源:网易

“啼”字的读音与文化意蕴

在汉语中,“啼”是一个常见的字,其读音为 tī 或 tí。这个字通常用来形容动物或人发出的哀婉、悲切的声音,比如鸟儿的鸣叫或婴儿的哭声。从字形上看,“啼”由“口”和“帝”组成,意指像帝王般高贵而悠长的叫声,但更多时候它带有某种情感上的触动。

“啼”不仅是一种声音的描述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,“啼”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情感色彩。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《春望》中写道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这里的“鸟惊心”便是通过鸟儿的啼叫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愁与不安。同样,在李清照的词作《如梦令》中,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”,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啼”,但那凋零的花瓣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淡淡的哀伤。

此外,“啼”还常出现在描绘自然景象的诗句里,增添了一丝生动的画面感。比如白居易的名句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,其中“争暖树”的画面就因“啼”的加入而更加鲜活起来。试想一下,那些初春时节的小鸟,用它们清脆悦耳的啼声唤醒沉睡的大自然,这样的场景何等美妙!

当然,“啼”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好的事物。它也可以表现痛苦、悲伤的情绪。如宋代词人柳永在《雨霖铃》中写道: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”此时,“啼”虽未出现,但那种哽咽难言的悲痛之情却跃然纸上。而明代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则直接以“游园惊梦”中的杜丽娘临终前的一声“啼”道尽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命运的无奈。

总而言之,“啼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发音符号,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既可以传递欢快愉悦的信息,也能抒发深沉复杂的情感。无论是在诗词歌赋还是日常生活中,“啼”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感受它的韵味与力量。

标签: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