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鸟尽弓藏是成语吗】“鸟尽弓藏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表达,常被用来形容在事情成功之后,原本起作用的工具或人员被抛弃或遗忘。那么,“鸟尽弓藏”是否是一个成语呢?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。
一、
“鸟尽弓藏”虽然在日常口语中广泛使用,但严格来说,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成语。这个表达更接近于一种俗语或谚语,源自历史典故,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比喻意义。
从语言学角度来看,成语通常是指结构固定、意义完整、来源明确的四字词语,而“鸟尽弓藏”虽然四字,但其构成方式较为特殊,且在古籍中并未作为固定成语出现。因此,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常用表达,而非正式成语。
二、对比分析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是否为成语 | 不是标准成语 |
| 是否为俗语/谚语 | 是 |
| 来源 | 源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中“狡兔死,良犬烹;飞鸟尽,良弓藏”的典故 |
| 结构形式 | 四字短语(鸟尽弓藏) |
| 含义 | 比喻事情完成后,功臣或工具被抛弃 |
| 使用频率 | 高,常用于书面和口语 |
| 是否固定搭配 | 一般不单独使用,多与“兔死狗烹”并列使用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鸟尽弓藏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原文是:“狡兔死,良犬烹;飞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当猎物被捕捉后,猎犬就被烹食了;当飞鸟被捕获后,好弓就被收藏起来;当敌国被消灭后,谋士就被抛弃。后来人们将这句话简化为“鸟尽弓藏”,用来形容功成身退、恩将仇报的现象。
虽然“鸟尽弓藏”不是正式成语,但它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接受,并在许多文章、演讲中被引用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
结论:
“鸟尽弓藏”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,而是一种带有历史背景的俗语或谚语。它的使用虽非严格符合成语定义,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非常常见,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