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更是几点】在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中,“五更”是一个常见的时间划分单位,尤其在古代的宫廷、寺庙和民间生活中广泛应用。了解“五更”的具体时间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时间描述以及古代生活节奏。
一、五更的定义
“更”是古代用来划分夜晚时间的一种单位,通常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约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因此,“五更”指的是夜晚的第五个时辰,也就是接近天亮的时间段。
二、五更的具体时间
根据传统的时辰划分方法,古代的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为两小时。而“五更”则对应的是:
| 更数 | 对应时辰 | 现代时间(大致) |
| 一更 | 亥时 | 21:00 - 23:00 |
| 二更 | 子时 | 23:00 - 01:00 |
| 三更 | 丑时 | 01:00 - 03:00 |
| 四更 | 寅时 | 03:00 - 05:00 |
| 五更 | 卯时 | 05:00 - 07:00 |
从上表可以看出,五更大约是在凌晨5点到7点之间,也就是接近天亮的时候。这个时间段在古代常被称为“鸡鸣”或“破晓”,是人们开始起床准备一天活动的时刻。
三、五更的用途与文化意义
在古代,五更不仅是时间的划分,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生活意义。例如:
- 报更:古代有专门的更夫,在每更开始时敲锣打鼓,提醒人们时间到了。
- 起居:许多官府、寺庙会在五更时开始早课或早朝。
- 文学表达:古诗词中也常出现“五更”一词,如“五更钟漏催人老”,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四、总结
“五更”是古代夜间时间划分的重要单位,代表夜晚的最后一个时段,即凌晨5点至7点左右。它不仅用于日常作息,也在文学、宗教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通过了解“五更”的时间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和生活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