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恼羞成怒的成语意思】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感到羞愧而变得愤怒,情绪失控,进而对他人或事物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或攻击性行为。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人在被揭穿错误、尴尬或受到批评时,因无法接受现实而采取过激反应的情况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恼羞成怒 |
拼音 | nǎo xiū chéng nù |
出处 | 《明史·刘基传》:“基曰:‘臣不敢以私怨害公义。’帝曰:‘人多以私怨害公义,此乃所以为忠也。’基曰:‘陛下言是,然臣恐其不察耳。’帝怒,基遂称病不出。后人以此语形容人因羞愧而愤怒。 |
释义 | 因感到羞愧而发怒,情绪失控,做出过激行为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尴尬、失败或被揭穿时的情绪反应。 |
近义词 | 怒火中烧、气急败坏、暴跳如雷 |
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冷静理智、忍辱负重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描述 |
工作场合 | 员工被上司指出工作失误,因羞愧而对上司大喊大叫。 |
家庭关系 | 孩子被父母当众批评,感到难堪而对父母发脾气。 |
社交场合 | 有人在公开场合被嘲笑,因面子受损而情绪激动。 |
竞争环境 | 在比赛中输给对手,因自尊心受挫而指责对方作弊。 |
三、心理分析
“恼羞成怒”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反应机制。当一个人遭遇挫折、被否定或被揭穿缺点时,内心的自尊心会受到冲击,从而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。这种情绪往往不是出于理性判断,而是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。
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疏导,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、冲突加剧,甚至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。因此,学会控制情绪、理性应对批评与失败,是提升情商的重要一步。
四、总结
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反映了人在面对羞辱或失败时的复杂心理状态。它提醒我们,在遇到困难或被误解时,应保持冷静,避免因一时情绪失控而做出后悔的决定。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