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首穷经意思和造句】“白首穷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到老年仍然专心研究经典著作,寓意勤奋好学、坚持不懈的精神。这个成语多用于赞美那些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,带有敬佩与感慨的意味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白首 | 指头发变白,表示年老 |
穷经 | 研究经典(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儒家经典) |
整体意思 | 形容人到老年仍专心研读经典,表现其执着与敬业精神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: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虽然此句并非直接出自“白首穷经”,但其表达的奉献精神与该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- 现代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形容学者或知识分子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,不求名利,只求真理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学而不倦、皓首穷经、孜孜不倦 |
反义词 | 好逸恶劳、浅尝辄止、半途而废 |
四、造句示例
句子 | 说明 |
老教授虽已年过七旬,仍坚持每天读书写作,可谓“白首穷经”。 | 表达对学者终身学习的敬佩 |
在古代,“白首穷经”是许多士人的理想追求,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 | 展现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|
尽管生活艰难,他依然“白首穷经”,最终成为一代大家。 | 强调坚持与努力的价值 |
五、使用建议
- 适用场景:适用于写人物传记、学术评论、文学作品中对学者的描写。
- 注意事项:不宜用于描述普通人的日常学习,以免显得夸张或不切实际。
六、总结
“白首穷经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,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,仍应保持对学问的敬畏与执着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种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,可参考《汉语成语词典》或相关国学经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