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愧不怍的基础解释】“不愧不怍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内心坦荡、无愧于心的状态。该成语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”意思是:抬头对天无愧,低头对人无疚。这种状态体现了一个人在道德和行为上的高度自律与正直。
下面是对“不愧不怍”的基础解释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近义词等信息。
一、基础解释总结
“不愧不怍”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天地、他人时所表现出的内心无愧、无疚的状态。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,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宁与自信。具备这种品质的人,往往能够坚持原则、坚守良知,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的影响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愧不怍 |
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” |
拼音 | bù kuì bù zuò |
释义 | 抬头对天无愧,低头对人无疚。形容内心坦荡,无愧于心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道德修养高,为人正直、诚实。 |
近义词 | 问心无愧、无愧于心、光明磊落 |
反义词 | 羞愧难当、内疚自责、心虚胆怯 |
例句 | 他一生清白,始终做到不愧不怍,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 |
延伸意义 | 强调个人道德自律与自我认同,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。 |
三、总结
“不愧不怍”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肯定,更是对人生信念的一种坚持。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,做到言行一致、表里如一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面对复杂人际关系和道德抉择时,更需要这种坚定的内在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