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钟毁相关成语是什么】“黄钟毁”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黄钟毁,无以调和。”原意是指古代音律中的“黄钟”乐器被毁,无法再调和音律。后引申为贤才被毁、正道受损、国家或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象征。
在汉语中,与“黄钟毁”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成语不多,但可以通过其语义延伸出一些具有类似含义的成语,用以表达对贤才被弃、正道受挫、礼崩乐坏等现象的感叹。
以下是与“黄钟毁”相关的成语总结:
成语 | 释义 | 与“黄钟毁”的关联 |
人才凋零 | 指有才能的人逐渐减少或消失 | 表达贤才流失,与“黄钟毁”相似 |
礼崩乐坏 | 礼制和音乐制度崩溃,社会秩序混乱 | 与“黄钟毁”一样,象征正统秩序的破坏 |
士气低落 | 人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不佳 | 可用于描述因贤才被毁而带来的影响 |
贤才失位 | 有德才的人未能得到应有的位置 | 与“黄钟毁”同属对人才被弃的感慨 |
众叛亲离 | 众人背叛,亲人离去 | 虽不直接相关,但可作为“黄钟毁”后果的延伸 |
需要注意的是,“黄钟毁”本身并非一个成语,而是古文中的典故,常用于比喻国家或社会失去根本的正统力量。因此,与其相关的成语多是间接表达这一思想。
总的来说,虽然没有一个成语能完全等同于“黄钟毁”,但从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看,上述成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“黄钟毁”相似的社会或道德层面的危机。
通过这些成语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于国家兴衰、人才得失的关注与忧虑。